社區溫暖陪伴,失智長輩不孤單
失智社區照護資源介紹
享新知
人氣(93)
家中長輩失智,有時不只記憶退化,可能個性、情緒、行為都產生變化,導致家人、照顧者與失智長輩本身承受莫大壓力,亟需社區力量與專業人員的支持與協助。隨著失智社區照護資源的增加,家人、照顧者有更多後援,便不再如此徬徨無助,遭遇難題亦有管道可供諮詢。
 
走進設立於高雄鳳山浸信會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有時可看到一名老婦人與工作人員打羽毛球,老婦人眼神專注,緊盯羽毛球方向,雙方你來我往打了快半小時,兩人大汗淋漓,決定暫時歇息,沒想到才剛坐下不久,她馬上起身吆喝:「好久沒打羽毛球,來打球吧!」工作人員只好跟著起身,繼續陪伴打球,直到老婦人精疲力竭,才真正放下球拍、好好休息。

這位女性長輩高齡86歲,患有失智症,不久前打過羽毛球,一轉頭便記憶全消。在進入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之前,她常在外遊走,找不到回家的路,最遠曾離家5、6公里,家人為了找她而奔波、心力交瘁。

大量陪伴 長輩情緒更穩定
老婦人家屬聽聞高雄鳳山浸信會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計畫,且口碑甚佳,白天便將她送至據點,避免走失夢魘再現。有一次,老婦人看到教會中有孩童打羽毛球,要求一起打球。工作人員發現她很喜歡打羽毛球,便三不五時陪伴打球,花大量時間打球的老婦人,回家後不再四處遊走,家人也放心不少。

上述這位女性長輩是高雄鳳山浸信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計畫主持人廖健翔服務的眾多失智長輩之一,廖健翔過去在國軍擔任軍醫一職,2016年退伍後在教會擔任執事,後因信仰驅使,在2017年投入失智長輩關懷服務的行列,並與教會人員溝通,讓教會共同參與衛生福利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計畫,至2019年6月,共有24名失智長輩接受據點服務,目前照顧長輩的正職人員與志工,總共約7人。

在服務失智長輩的過程中,廖健翔安排一些參與教會品格營的孩童與長輩互動,長輩在工作人員與孩童的陪伴下,情緒穩定許多。「失智長輩需要大量的陪伴,我們看到長輩,都是以喜樂的心相伴,時常陪他們聊天,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長輩情緒自然穩定下來。」

在高雄鳳山浸信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孩童與失智長輩的互動是一大特色。舉例來說,有一名失智長輩為國小老師退休,很擅長書法,雖然日常記憶逐漸流失,但寫書法的技巧卻根深蒂固地深植腦海,到了據點,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他開始教孩童寫書法,這位長輩不僅獲得成就感,也維持自信、自尊。

人有百百種,據點中的失智長輩也是形形色色,有的人個性沉默寡言,也有人活潑開朗,喜歡聊天,當工作人員發現有長輩神情無聊、心情低落,除了關心、問候,也會鼓勵其他長輩與這名長輩互動,多數長輩在大量的人際互動刺激下,失智惡化速度皆趨於平緩,生活也多彩多姿。

失智人口增加 資源建置迅速擴展
衛生福利部在2011年至2013年間,委託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輩的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2018年臺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7萬人;再依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統計數據推估,到了2036年,臺灣失智人口將高達55萬人,比目前失智人口多出約一倍。

研究也發現,全臺9成以上的失智者居住於家中,其中極輕度與輕度失智患者佔7成4,顯示失智長輩與其家人都需要社區照護資源的支持與協助。因此,在長照2.0計畫中,也將50歲以上失智長輩納入服務,自2017年起,開始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

衛生福利部所施行的「失智照護服務計畫」,主要重點在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與建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其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長輩與照顧者多元、複合性支持服務,服務範圍包括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家屬照顧訓練與家屬支持團體等,至2019年6月已設置434處。

另外,「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則提供失智個案管理服務,並辦理社區失智照護人才培育、推廣公共識能教育,同時輔導社區失智據點,至2019年6月,全國已設置87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一般民眾對失智症最常見迷思,在於不瞭解失智症,也不認為症狀是失智症引起,即使長輩已產生明顯失智症狀,連家人都不認得,有的民眾還是稱這些症狀為『失憶症』,或歸咎於健忘、老化,也有70多歲婦女認為是『停經症狀』,就是不願承認是『失智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陳乃菁談到這點,深感無奈。

若想要運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等資源,首要條件在於「失智症確診」,但要跨出這一步,對許多失智患者、家人而言相當不容易。陳乃菁觀察到,有些已確診失智症的長輩,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時,一面對照顧管理專員詢問失智症病史,馬上矢口否認罹患失智症,導致後續服務無法介入。

為改善上述現象,陳乃菁建議,失智長輩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時,可由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人員或其他專業人員陪同,或由了解整體狀況的家人陪同亦可,透過專業人員或家人幫忙回答專線人員詢問,失智長輩才可能獲得相關資源協助。
專業人員協助 釋放照護壓力
失智症不僅影響一個人的記憶,隨大腦功能逐漸退化,患者的個性、情緒與思考方式也容易產生異狀,部分症狀甚至被誤認為精神疾病,有的患者無故懷疑另一半與他人有染,或懷疑家人偷錢,這些症狀總讓家人、照顧者備感委屈,加上家人、照顧者不見得知道這些異常表現為失智症引起,壓力日積月累卻也求助無門,此時便可能以極端方式發洩情緒。

陳乃菁以一名女性照顧者的遭遇為例,陳述照顧失智長輩的辛苦之處。她說,這名女性的父親是退伍軍人,近年來雙腳無力,身體狀況不佳,記憶嚴重流失,情緒也非常暴躁,平常都是由這位女性負責照顧,她有一位哥哥,哥哥不願承擔照顧責任。父親每次洗澡,都會毆打她,這位女性很難過,也很委屈,當父親洗澡時出現暴力行為,她甚至崩潰錄下父親暴行,播給哥哥看,痛斥哥哥置身事外,讓她完全承擔照護的委屈。

這名女性在身心俱疲下求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陳乃菁聽到她的描述,懷疑她父親患有失智症,便鼓勵她帶父親就醫,經醫師評估,確診為失智症,確診後,這家人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並通過資格審核,申請到居家復能服務。有一次,居家照服員發現她父親只要唱黃埔軍校軍歌,情緒便非常亢奮,心情也格外開朗,照服員認為洗澡時引導她父親唱軍歌,或可減少暴力行為頻率,她嘗試這方法,果然奏效,從此她父親洗澡再也沒有動手打人,因為知道父親患有失智症,她對父親的無理行為與情緒起伏也多了一份包容。
透過大量學習、課程刺激,有助延緩長輩失智惡化速度。
善用資源 聰明解決照護難題
陳乃菁也提醒,民眾對失智症必須提高警覺,當發現家人行為、記憶迥異於過往,應盡早帶家人到醫院接受詳細診斷。若確診為失智症,後續可運用各項社區照護資源,並諮詢專業建議,以找到核心、個人化照顧模式,許多照護難題便有機會迎刃而解,同時也能盡快找到方法,協助失智長輩維持記憶,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更多注意事項*
衛生福利部醫療照護 失智症診療手冊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