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受虐原因多,防治策略需有智慧
齊助長輩走出受虐困境
話焦點
人氣(107)
與兒孫過著頤養天年的生活,是許多銀髮長輩的心願,然而,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虐待事件增多,是全球許多國家要面對的社會問題。從衛生福利部近十年的統計來看,我國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老人受虐背後原因錯綜複雜,需深入了解,方能從原因著手,根本改善老人受虐困境。
 
我要喝酒,拿錢來!不給錢,我要打人了!」在某戶人家,一名中年男子喝著酒,對年邁的父母叫囂,揮舞著拳頭,他的父母無力反抗,只能任孩子奪去身上所剩不多的零錢,在老人保護案件中,上述情節常反覆上演。

依據201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之老人保護案件共1萬4,777件,半數以上是遭子女或孫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身心虐待、疏忽照顧或遺棄,而老人受暴類型,以精神虐待和肢體暴力為大宗,其他還有經濟剝削、財務侵占或詐取、及少數性侵害等情形。

老人受虐的原因常非單一因素造成,衛生福利部從歷年的通報案件及近年老人嚴重受暴的案例分析,老人因失智、失能衍生的家庭照顧負荷、及施暴者有精神疾病、藥酒癮或長期失業等情形,是老人受暴的兩大風險因子,其他如個性或生活習慣不合、親屬間的相處問題、經濟狀況不佳、財務支配或借貸問題等,亦可能是家人長久下來衝突累積的原因。
*即時通報 遠離受虐*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老人保護 屋簷下的陰影

舒緩家庭照顧壓力 有效減少暴力再發生
一對年近八十歲的老夫妻與兒子一家同住,先生患有輕度失智症,多年前中風造成語言及運動功能損傷、行動困難、生活自理能力退化,平常皆由老太太細心照料。但每日餵飯時,先生總將飯含在口中不吞下去,這樣的行為讓太太十分不諒解,總認為先生在找麻煩。「我整天都在照顧你,還有很多事要忙,你為什麼不把飯吞下去?趕快吃,好不好?為什麼要整我?」,太太心中充滿著憤怒和委屈,久而久之,太太只要看到先生口中含飯,便會動手打對方耳光。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王儀玲組長表示,對於這類老人保護個案及其家庭的協助,社工不能抱持指責家人的態度,須站在關懷、協助角度,取得當事人信任,主動邀請子女召開家屬協調會議,協助家人了解疾病對長輩身心功能的影響,討論長輩照顧分工、可運用的長期照顧及老人社區照顧資源,再與家人共同討論各項解決方案。而通常在舒緩家庭照顧壓力之後,大多能有效減少暴力的再發生。

衛生福利部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設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整合社政、衛政資源,提供民眾申請長照服務、到宅評估、核定長照服務額度、擬訂照顧計畫、個案需求複評等,以提供客製化、個人化的服務。對於疑似失智或確診為失智個案,提供個案管理服務,讓個案及家庭照顧者獲得相關資訊,並可由「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並陪伴照顧者處理失智個案不同階段的照顧需求;另也發展照顧者多元支持措施,包括喘息服務、照顧技巧指導、情緒支持等面向,以減輕家庭照顧者之負荷。長照2.0可以提供的服務對象及服務內涵等,可以至衛生福利部「長照專區」主動瞭解長照2.0之服務內容,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提供更詳細的諮詢。

社工介入擬定家庭計劃 突破家庭困境
老人受虐案件,背後有許多原因,舉例來說,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與單身的兒子同住,兒子十年前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後即失業,因不願按時服藥,且投資不當積欠債務無力償還,經濟上完全倚賴父母的退休金和積蓄。老母親看不慣兒子房間髒亂等生活習慣,時常叨念責罵;兒子不堪母親碎念,酒後情緒失控便毆打母親。法院曾核發保護令要求兒子遷出老夫妻的住所,兒子卻因無法獨立在外謀生而返家。老父親同情兒子的行為是因疾病所致,因而護著兒子,並與太太起爭執,三方的衝突不斷循環。

像上述的情況,「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便能提供支持、援助。2018年行政院所通過「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在各直轄市、縣(市)衛生局增設心理衛生社工(以下簡稱心衛社工),針對家內施暴者且合併有精神疾病,由心衛社工定期追蹤訪視其精神病情,並就其暴力風險、自殺風險、家庭功能、社會福利需求等面向,提供整合性評估及擬定家庭服務計畫。預計2019年全台設置203名心衛社工,透過設置專責人力、降低個案負荷比,以深化對精神疾病合併暴力個案家庭的服務,達到預防再犯及保護被害人之目的。
受虐長輩 有苦不敢言
長期倡議推動老人保護的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增多,家庭倫理、家庭結構與社會環境都產生急劇地變化,經濟、社會壓力也在增加,民眾多半不了解老人身心發展的需求,或老人家因失智、疾病也不易表達自身需求,這些都是老人受虐潛在性結構因素。此外,老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面對伴侶或晚輩施加暴力、精神虐待,多數會抱持「家醜不外揚」的心態選擇隱忍,不願對外張揚;也有長輩認為是自己沒有把晚輩教好,而一再姑息,讓暴力加劇。張淑卿強調,老人受虐防治根本在於扭轉長輩的觀念,鼓勵長輩向外界求助,113保護專線、各地派出所或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都是方便可靠的求助管道。

此外,高齡長輩受虐比兒少虐待更複雜,也常受到忽視,一來,因為長輩不似大多數孩童需每天上學,有固定的機會與外界接觸,當長輩長時間足不出戶,與外界斷絕聯繫,外人便無法探知受虐真相,受虐事件也如冰山一角,很難浮上檯面。因此,這幾年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也不斷在各縣市宣導老人保護的觀念,社區里長、鄰里志工、友善「路人甲」與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等,皆可在社區老人受虐防治網絡發揮重要的功能,當發現長輩可能受虐,即可成為長輩身邊的「重要他人」,代為求援,讓政府資源及早進入家庭提供協助。

二來,有些老人因失智或身體功能受損,無法以口語或肢體表達受傷過程,王儀玲也指出,社工對於老人受虐樣態必須有所了解,在家訪過程才能迅速察覺,判斷老人受虐與否。除了透過長輩自己的語言表達外,可運用家庭訪視的觀察獲得許多資訊,例如照顧者的年齡與狀態、長輩就醫的藥袋都會透露一些訊息,面對臥床老人有衣服污漬、異味與褥瘡等,都是重要的觀察指標,社工需有足夠的敏感度,才能及時察覺異狀,並展開後續介入、處置。

發揮雞婆精神 當個「友善路人甲」
衛生福利部鼓勵左右鄰居發揮「雞婆精神」,多關心生活周遭的長輩,主動發掘社區中疑似遭受虐待的老人,若發現有老人遭受不當對待,撥打113協助通報;倘暴力發生當下已危及人身安全,立即撥打110。衛生福利部也提醒,通報時盡可能提供具體的「人、事、時、地、物」資訊,通報資訊越完整,越有利於社工判斷老人的危急程度給予適當之服務。守護老人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協助長輩及其家人走出困境,化解老人受虐問題。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