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一顆火熱、追求公義的心,曾華源在社工學術界耕耘逾35載,他持續為打破社會結構對弱勢族群的壓迫、實踐社會公平、正義而努力,不僅在兒少保護、社工倫理等領域學有專精,也培育出許多優秀的社會工作人才,對提升社工專業價值,更是不遺餘力。
在衛生福利部2019年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實施計畫上,超過半數的評審委員曾親自目睹他的教學風采,對他的認真態度留下深刻印象,曾華源也因此獲得特殊貢獻獎殊榮。
踏入學術殿堂 思考漸趨成熟
曾華源坦承,在高中的時候「差一點成為偏差少年」,後來考大學聯考,進入社會學系,從中獲得許多成長,在機構實習時,因為一名實習老師的啟發,讓他了解專業知識在社工領域何其重要,在擔任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組長時,他對青少年、弱勢兒少的種種困境與煩悶心情,更能感同身受,並思考如何運用社工專業的力量,幫助孩子走出迷惘,步入人生正軌。
1983年,曾華源至東海大學擔任教職,之後擔任該校主任祕書、社工系系主任等職,他深信,「擔任社工不是只要有經驗,有愛心,幫助別人需要更多的知識,必須有知識的基礎,專業知識和實務操作必須相輔相成,才能事半功倍」。
直率觀點 廣受學生歡迎
「外界常認為,社工肩負許多來自案家的壓力,但過去調查顯示,國內基層社工壓力源,第一名來自長官,第二名為媒體記者,第三名為民意代表,第四名才是服務對象,遇到難溝通的服務對象,重點是找出因應方法,而非只是抱怨,社工本身要建立專業形象,便能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工的行列。」訪談時,曾華源坦率的個性表露無遺,對於社工面臨的種種壓力與挑戰,另有一番深刻的觀察,也因為直率的溝通方式與其一針見血的觀點,他與學生的交流沒有隔閡,且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
不僅在課堂上發揮影響力,曾華源翻譯國外《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一書,也撰寫《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原理及實務》、《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原理及實務》、《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與《少年福利政策》等30部著作,除了透過著作傳遞專業、務實觀念,也刺激讀者產生新的省思。
期待社福政策 更切合本土需求
曾華源強調,「美國、歐洲的制度有其歷史背景,抄襲國外制度,不一定符合本土需求。」期待我國社福政策更切合本土傳統文化、民情,唯有符合民眾真正需求,政策才能真正發揮效果。
對於衛生福利部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充分建立在地支持網絡的方向,曾華源深表肯定,他認為,整體觀念非常正確,社會安全的確需要從家庭著手,不過政府若能更重視服務執行品質與人才規劃,讓政策更有一致性、連貫性,資源也能進行更有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