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年約70歲女性長輩,曾因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一次出外旅遊,因為沒坐穩,竟從長椅上摔倒在地,臉部摩擦地面,所幸沒有釀成重大傷害,由此可見,跌倒危機隨時可能發生。
聽聞長輩跌倒,多數民眾首先浮現的念頭是「意外」或「不小心」,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暨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指出,諸多因素皆可能增加長輩跌倒風險,跌倒意味著長輩身體、健康促進方式或周遭環境可能需要做整體檢討與進行通盤性調整。
跌倒事件 隱含多種因素
謝至鎠進一步闡釋,疾病因素如失智、帕金森氏症、曾受傷、尿失禁、低血壓、貧血、頭暈等,或運動量不足、步態不穩、平衡感不佳、視力與聽力衰退、肌力低落、使用安眠藥或某些藥物、營養不良與環境等原因,都容易造成跌倒,許多風險因子相加,跌倒機率便持續攀升,部分長輩缺乏維生素D與鈣質等營養素,一跌倒便骨折、受傷,預後令人憂心。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曹昭懿也觀察到,下肢肌力與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健康皆與長輩跌倒風險有關聯;像踝關節扭傷、韌帶受傷,本體感覺也會產生變化,上下樓梯便容易誤判階梯高度而絆倒;曾中風的病友亦是如此,當一個人曾中風,腳可能無法抬高,或者腳板無法行動自如,常拖著地走路,也容易引發跌倒意外。
如何判斷年長者跌倒風險高低?當醫師、物理治療師等醫事人員評估長輩跌倒風險,常透過「坐站起走測試」觀察長輩肌力、平衡感、步態與活動狀態,以初步了解未來長輩跌倒、失能機率,之後視情況安排其他檢查,深入瞭解其中原因。謝至鎠表示,長輩跌倒,背後隱含錯綜複雜因素,因此評估需鉅細靡遺,將年長者體能與疾病病程、用藥、環境等所有可能性納入,方能根據不同原因擬定個人化防跌策略。
防跌工作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於,長輩一旦跌倒,極易造成臥床、行動不便等嚴重後遺症,或導致活動量大減,甚或部分長輩因擔心再度跌倒而畏懼出門或不再運動,長輩鎮日待在家中、床上,肌力流失加快,更易面臨跌倒威脅,形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身體機能便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