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緩和醫療系列報導(二)
努力扭轉社會誤解 蔡兆勳盼「生死兩安」的圓滿
繪人文
人氣(96)
過去認為, 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代表「等死」, 現在安寧緩和醫療觀念逐漸被社會大眾接受, 正是一群醫護幕後英雄努力而來,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也參與其中, 他運用同理心幫助末期病友、家屬面對死亡課題, 期待可以達到「生死兩無憾」的圓滿境界。
 
蔡兆勳進一步解釋,醫學有其極限,醫療人員並不是神,當疾病走向末期,病人終會面對死亡。若醫療人員對病人的恐懼、不安沒感覺、沒同理心,面對患者詢問:「進入安寧病房是不是在等死?」等問題時,即使只是一個「笑而不答」的表情,也會讓病人選擇逃避,這不僅影響醫療照護的品質,更鬆動醫病信任關係,因此對所有醫護人員推廣正確安寧療護觀念,就顯得非常重要。

醫護人員有感動 熱情才不會耗竭
面對死亡課題,不只病人、家屬不安,醫護人員也常不知該如何面對,當醫護人員無法面對病人的死亡,熱情很容易耗竭,成就感也會低落。蔡兆勳曾遇到同業拋出「你顧的病人都死了你有什麼成就感?」「患者病地那麼重,在專科病房都沒辦法做什麼了,轉到安寧病房又能怎樣呢?」等質疑,他認為在安寧醫療領域,醫護人員不只擔負照顧、陪伴責任,也要對病人、家屬的痛苦、害怕「有感覺」,進而要對病人、家屬接受安寧醫療後所產生的改變「有感動」,如此才能從中找到成就感,服務熱情也才能長久維持。

臺大醫院規定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在第三年必須把安寧緩和醫療列為必修,蔡兆勳當時面對末期病人、家屬就很有感覺,看到病人、家屬的改變,也有很深的感動,因而決定待在安寧緩和領域,繼續服務病人、家屬,他也期待所有醫護人員都能體會這份感覺與感動,帶著這份同理心陪伴末期病人走向人生終點。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8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