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合民情 照護者才真正受益
徐亞瑛聽到老太太的心聲,感受到失智症家屬的壓力極需要出口,也需要社會的支持與理解,加上她婆婆之後也發現患有失智症,是中重度失智症患者,這讓徐亞瑛更加體認到,必須要有切合本土民情需求的照護模式,搭配制度的規畫與社會資源的整合,才能真正對失智症患者、家屬提供幫助。
談起當時投入失智照護領域的初衷,徐亞瑛說,她在臺大護理系畢業後,遠赴美國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在美國實習時,觀察到許多國外失智症患者、家屬組成自助團體,互相支援、交流,她深受感動,也受到啟發,因而決定走上失智照護研究這條路,回臺後,老奶奶的例子更帶來衝擊,加深她的決心,也更確認失智照護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在失智照護研究這條路上,徐亞瑛投注大量心血,分析臺灣本土照護文化現象,她發現,不少照護者是失智患者的子女、媳婦,因擔心外界眼光,害怕承擔「不孝」罪名,而不敢向外求助。當瞭解照護者的心態,發展本土照護模式,便更能切合其需求,她也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失智友善社區規劃、長照等計畫,並透過跨領域、國際交流,汲取國外經驗,期待幫助「失智症患者像糖尿病患者一樣,在適當的照護活動下,擁有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