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失智長輩的過程中,廖健翔安排一些參與教會品格營的孩童與長輩互動,長輩在工作人員與孩童的陪伴下,情緒穩定許多。「失智長輩需要大量的陪伴,我們看到長輩,都是以喜樂的心相伴,時常陪他們聊天,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長輩情緒自然穩定下來。」
在高雄鳳山浸信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孩童與失智長輩的互動是一大特色。舉例來說,有一名失智長輩為國小老師退休,很擅長書法,雖然日常記憶逐漸流失,但寫書法的技巧卻根深蒂固地深植腦海,到了據點,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他開始教孩童寫書法,這位長輩不僅獲得成就感,也維持自信、自尊。
人有百百種,據點中的失智長輩也是形形色色,有的人個性沉默寡言,也有人活潑開朗,喜歡聊天,當工作人員發現有長輩神情無聊、心情低落,除了關心、問候,也會鼓勵其他長輩與這名長輩互動,多數長輩在大量的人際互動刺激下,失智惡化速度皆趨於平緩,生活也多彩多姿。
失智人口增加 資源建置迅速擴展
衛生福利部在2011年至2013年間,委託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輩的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2018年臺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7萬人;再依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統計數據推估,到了2036年,臺灣失智人口將高達55萬人,比目前失智人口多出約一倍。
研究也發現,全臺9成以上的失智者居住於家中,其中極輕度與輕度失智患者佔7成4,顯示失智長輩與其家人都需要社區照護資源的支持與協助。因此,在長照2.0計畫中,也將50歲以上失智長輩納入服務,自2017年起,開始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