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健保卡,串聯防疫戰線
「疫」起善用健保卡
話焦點
人氣(109)
對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簡稱COVID-19)迄今,臺灣防疫成績亮眼,在眾多防疫措施中,從口罩實名制的實施,乃至民眾旅遊史、接觸史的追蹤,全民健保都扮演關鍵角色,「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口罩實名制的落實及旅遊史、接觸史的追蹤,都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仰賴許多人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為今日種種防疫措施扎下深厚的基礎。
 
李伯璋表示,自他2016年5月20日擔任健保署署長以來,便立志要推動醫療分級政策。但若要推動醫療分級政策,便需讓基層診所醫師能夠讀取民眾在醫學中心所進行的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等檢查報告,讓民眾在大醫院做完檢查後,可前往基層診所取得報告,並進行追蹤、後續治療。當時基層診所的網路傳輸方式緩慢,傳輸品質也較差,無法快速又完整的呈現民眾在大醫院的影像學檢查報告,對實施分級醫療造成很大的挑戰。

有鑑於此,李伯璋向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報告,積極協助各地基層診所廣設網路光纖,在陳時中的大力支持下,國內西醫基層診所的網路光纖鋪設比率從2016年的37%躍升至2020年1月的94%,基層中醫診所從44%成長至91%,基層牙醫診所則從39%增長至85%,而全臺特約藥局的網路光纖鋪設比率也從2016年的35%增加至2020年1月的82%,成長幅度十分顯著,健保網絡的快速資料查詢與傳輸,促進分級醫療的實現。去(2019)年5月在前進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簡稱WHA)時,美國與國際社會都驚訝於臺灣資訊基礎建設可以做到如此完備。
除此之外,李伯璋說,順暢、便捷的健保網絡,更是防疫的「超前佈署」,在推動COVID-19的防疫工作時,這些基礎建設在健保卡查詢旅遊史、接觸史與口罩實名制便派上用場,這也證明當時做了正確的決策。

健保卡加註資訊 防疫更嚴密
想起當初推行健保卡加註資訊時的狀況,李伯璋表示,COVID-19的確診病患不一定出現發燒症狀,也有產生嗅覺喪失等非典型症狀的患者,讓診斷更為困難。且COVID-19疫情從中國大陸開始向外擴散,從疫區回國的人可能因擔憂就醫遭到拒絕,導致就醫時沒有據實以告,而造成醫療人員在執行防疫工作的困難,此時就醫民眾的旅遊史、接觸史資訊便格外重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與健保署團隊認為,健保卡可以幫助醫療人員進行民眾旅遊史、接觸史查詢,當醫師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與不同症狀,同時得知患者的旅遊史、接觸史,對症狀的判斷,便能更加精準,且提高警覺、做好防護工作。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健保署團隊除了設計程式,讓健保卡能夠加註民眾旅遊史、接觸史資訊,加註資訊也需要隨疫情變化有所調整,因此也與移民署進行資料勾稽,即時更新資料。醫療人員只要將健保卡插入健保卡讀卡機,即可在第一時間了解就醫民眾的旅遊史、接觸史等相關資訊,剛開始加註資料僅限於中國大陸湖北省,隨著疫情演變,逐漸擴展至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泰國等國,當疫情席捲至全世界,只要有出國前往其他國家便都納入健保卡註記範圍。
透過健保卡,醫療人員就能掌握就醫民眾的旅遊史、接觸史,對症狀的判斷及防護工作也有所幫助。
若民眾沒有攜帶健保卡,醫療人員也可運用民眾身分證字號查詢,同樣可查詢到民眾旅遊史、接觸史等訊息,若醫師看診採預約制,醫療人員也能夠提前至「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VPN)批次下載預約病患名單,先檢視其旅遊史、接觸史,以做好事前防疫準備。

上述措施開始施行後,防疫團隊發現航空公司的機長、服務員是由其他通道入境臺灣,並沒有列入移民署勾稽名單,於是健保署團隊便與航空公司溝通,將空服員、航空公司機長等職業也列入註記項目,不只如此,醫療人員、海軍敦睦艦成員也都納入註記,防疫觸角更為嚴密。上述種種措施對醫療人員來說,帶來很大的幫助,李伯璋參加北區基層診所醫師座談會時發現,這項措施也受到許多基層診所醫師的諸多肯定。

非健保特約機構 也能受益
當推行健保卡加註旅遊史、接觸史措施,有些非健保特約診所表示想共同參與,避免出現防疫破口。李伯璋表示,在臺灣,約93.3%的基層診所為健保特約診所,但還是有少數診所、健檢中心等為非健保醫事機構,這些機構擔心遭遇COVID-19疫情威脅,便表示希望能介接「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以即時查詢就醫民眾旅遊史、接觸史資訊。

民眾的旅遊史、接觸史不只對醫師來說很重要,對護理、藥師、法醫與參與救災的消防人員等,也都提供寶貴資訊。李伯璋舉例,當民眾進入醫師診間,醫師才插卡確認旅遊史、接觸史,很容易造成防疫漏洞,主要是民眾從進入診所時,可能已與其他看診民眾、護理人員有所接觸,因此許多診所將健保讀卡機置放於診所大門外,民眾進入診所前就必須先插健保卡,醫療人員也能及時應變。李伯璋表示,不少診所安排在門口把關的同仁,有可能是護理師或是藥劑師,原先旅遊史、接觸史查詢權限僅限於看診醫師,為因應第一線的防疫需求,查詢權限也開放給特定護理師、藥劑師,另外像法醫勘驗死者,也必須了解死者是否有疫區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在死因的判斷上才能有更多參考依據。

不少民眾擔心健保卡加註旅遊史、接觸史,甚至列出部份職業訊息,這些資訊開放給醫療人員、法醫與消防人員進行查詢,可能有個資外洩疑慮。對此,李伯璋解釋,除了醫師外,像護理師、藥師或法醫、消防員等,透過健保卡或身分證字號搜尋,只能查詢疫情相關旅遊史、接觸史或部分職業訊息,無法連結完整的病患病歷,保有個資安全,也能讓防疫工作更為確實。

健保署團隊不只在推行口罩實名制、健保卡加註旅遊史、接觸史方面不遺餘力,針對居家隔離以及居家檢疫的民眾,也提供視訊醫療等貼心服務,民眾與醫療人員只要進入健保署官方網站,便可以查詢到視訊操作SOP指引,對於醫療人員,更提供相關給付,讓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的民眾也能與一般人一樣享有平等就醫權益。

口罩實名制 健保卡讓口罩購買更公平
在眾多防疫措施中,口罩實名制就是運用健保卡作為購買口罩的憑證依據。對於推行口罩實名制的動機,李伯璋解釋,在COVID-19疫情傳出之時,超商所販售的口罩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很多民眾無法買到口罩,當時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觀察到此現象,便思考運用健保卡為購買口罩登錄工具,健保署團隊也全力配合,在短短時間內,集結許多人的心血,終於讓口罩實名制順利上路,初期規定民眾一星期限購兩片口罩,隨著口罩產能的提升,至2020年5月,口罩限購改為成年人每兩星期可購買九片口罩,兒童每兩星期則可購買十片口罩,透過口罩實名制與限購方式,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更有效率的分配,口罩購買也更為公平。
從一開始的藥局購買,到使用網路、APP購買,再到超商取貨即預購,口罩實名制不斷進化,讓民眾選擇自己方便的通路購買口罩。
口罩實名制從2月6日實施以健保特約藥局販售的1.0版本(後續增加衛生所、免稅店等通路),到了3月12日實施口罩實名制2.0,販售管道增加網路預購選項,再到口罩實名制3.0,除了原本的健保特約藥局、網路預購,再增加超商、連鎖超市等通路,在台北市部分健康服務中心,也增設口罩販賣機,隨著購買管道增多,民眾購買口罩的方式、時間運用便更有彈性。

李伯璋分析,在施行口罩實名制1.0時,約有六千多家健保特約藥局販售口罩,那時常見到藥局外民眾大排長龍的景象,其中不乏是年長者。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藉由大數據分析也發現,多數在藥局排隊買口罩的民眾為年長者,甚至很多年長者是幫自己的孩子、孫子排隊買口罩,而30到40歲中壯年、上班族則因白天需要工作,無法到藥局排隊買口罩。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讓中壯年、年輕族群也能買得到口罩,便計畫推行口罩實名制2.0,也就是增加網路預購管道,再針對部分年長者對網路、手機操作不嫻熟這些族群,便推出口罩實名制3.0,讓民眾在連鎖超商、超市便能完成口罩預購、繳費與領口罩等步驟。功能也日趨完善,讓民眾領取口罩時,也能順便預購下一輪口罩額度,民眾購買口罩的便利性從此更為提升。
口罩實名制的實施,讓全民在防疫的非常時期,都能人手一罩,落實防疫政策。
期待落實防疫措施 造福更多民眾
「我們健保的優勢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只要做得好,就是全臺灣民眾、醫師都能獲益。」李伯璋談到健保卡在防疫措施上的運用,以及健保制度的推行成效,他深深期待健保署團隊不僅可以照顧廣大民眾,也能讓醫療人員得到合理報酬,並且運用大數據管理,讓政策施行效能、實務操作更臻完善,健保制度已施行25年,透過更多的規劃與溝通,相信健保制度會走得更為穩健,健保卡在防疫工作與各項措施的推展上,也可以發揮更多樣化的功能,並造福更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