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社區攜手,讓長輩重拾活力
如何延緩失能不衰弱?
享新知
人氣(175)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不僅慢性病盛行率逐年攀升,年長者生理、肢體障礙比率也在上升,為了協助慢性病年長者預防、延緩失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健康署)自2018年試辦「基層診所暨社區醫療群推動預防失能之慢性病介入服務試辦獎勵計畫」,讓年長者的疾病得到妥適管理,以預防延緩失能。
 
75歲的王伯伯患有糖尿病,過去也曾中風,並有攝護腺肥大等病症。由於多種慢性病纏身,他總是心情沮喪,很少出門活動,精神也很差,長時間待在家中,看電視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時間,由於久坐的關係,肌肉日漸衰弱退化,家人見狀感到相當憂心。

在屏東開設診所服務多年的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李洮俊,長期關心社區患有慢性病的年長者,由於現處高齡社會,上述案例在李洮俊診間很常見,依據他的臨床經驗,這些個案大多都是衰弱症及臥床高風險族群,因此,李洮俊針對有需要的個案,除了協助進行慢性病管理,並透過健康署的慢性病介入預防失能方案,早期評估以利早期發現長者身體功能狀況,儘早介入治療及追蹤管理。

守護長者身心健康 跟隨國際腳步推動計畫
依據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報告,顯示年長者當中,超過8成的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而同時患有2種慢性病的比率超過6成, 4成的年長者則合併有3種以上慢性病。慢性疾病對於衰弱、失能風險,會產生很大影響,以糖尿病為例,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患有糖尿病,其骨骼肌質量減少風險為一般健康者3倍以上。根據《2018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老年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會導致血管病變,而引發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衰退、末稍神經血管病變、足部小傷口惡化潰瘍等血管併發症,進而引起病人失明、洗腎、中風、心臟病、截肢等失能與臥床風險。因此,如何預防年長者慢性病控制不佳而演變成衰弱和失能的狀況,將是年長者健康照護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