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社區攜手,讓長輩重拾活力
如何延緩失能不衰弱?
享新知
人氣(175)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不僅慢性病盛行率逐年攀升,年長者生理、肢體障礙比率也在上升,為了協助慢性病年長者預防、延緩失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健康署)自2018年試辦「基層診所暨社區醫療群推動預防失能之慢性病介入服務試辦獎勵計畫」,讓年長者的疾病得到妥適管理,以預防延緩失能。
 
針對如何防範年長者衰弱失能,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在「年長者整合性照護(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指引」提出若要避免年長者持續衰弱、退化,可從「改善骨骼肌功能、活動度與整體活力」、「預防嚴重認知功能缺損,並促進身心健康」、「預防跌倒」、「維持感官能力」、「管理尿失禁等老化現象」與「照護者支持」等6方向著手。但是,一般社區中具備以上6方向之評估與照護能力的診所並不多見,因此,健康署為協助慢性病年長者遠離失能困境,在2018年8月,以慢性病照護為出發點,結合基層診所、衛生所力量,並以社區醫療群為單位,獎勵辦理「基層診所暨社區醫療群推動預防失能之慢性病介入服務試辦獎勵計畫」。

試辦計畫施行 減少慢性病失能危機
此項計畫基層診所與社區醫療群扮演關鍵角色。當具有慢性病的年長者進入參與試辦計畫之衛生所、基層診所,或社區關懷據點等場所,社區醫療群團隊便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行簡易健康評估。李洮俊表示,許多年長者原本喜歡運動,但因為多重慢性病影響,導致身體痠痛不適而降低運動意願,肌肉便容易萎縮使得衰弱現象更嚴重,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衰弱初期的現象,與年長者生理明顯改變有關,如活動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或能行走的距離變短、常跌倒、上下樓困難、食慾下降、體重減輕、不易坐起、容易疲累經常打瞌睡以及睡眠頻率增加等,且可能會有越來越不愛講話或不想說話的情況。一旦長者有衰弱情形,慢性病病情可能隨之惡化,並加快老化速度,死亡率也會因而上升,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家庭負擔、醫療支出與照顧者工作負荷更是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