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志工海外耕耘
備受國際夥伴肯定
話焦點
人氣(264)
海外志工服務是進行國際交流的方式之一,多年來,臺灣許多志工團隊在海外耕耘、交流,備受國際夥伴的肯定,我國與以色列更於2020年12月簽署「臺以志工合作瞭解備忘錄」。本篇將介紹臺灣志工團隊參與國際事務的狀況,透過青年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經驗,鼓勵青年探索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生活,開展國際視野。
 
簽署臺以志工合作暸解備忘錄 開啟交流新扉頁
青年志工是臺灣最佳的國際民間大使,面向世界,嘗試進入發展中國家的真實生活與社會架構,貢獻一己之力協助當地人民提升生活水準,這是一種國際交流,更是拓展青年國際視野的機會。國內目前有許多以大專院校為單位的國際志工團體及民間組織,長期推動海外志工服務,服務範圍遍及5大洲,服務類型多元,涵蓋教育、人道關懷、文化、環境、健康、華語文教學及資訊等,提供志工青年國際參與機會。

臺灣志工海外的服務表現,深受國際認同與肯定。「以色列海外志工計畫」每年接待來自約45個國家的志工前往以色列社福機構服務,臺灣青年參與人數名列亞洲國家前茅,展現民間充沛愛心力量。2020年12月1日臺灣與以色列以視訊連線方式簽署「臺以志工合作瞭解備忘錄」,由駐臺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柯思畢(Omer Caspi)及我國駐以色列代表張國葆,分別代表兩國政府進行異地簽署,並在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與外交部常務次長曹立傑等多人見證下,展現雙邊堅實的友誼及互惠合作的決心。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簡稱社工司)司長楊錦青表示,這份志工合作備忘錄的簽定,是我國志願服務國際交流上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將透過雙方政府高階官員、學者的互訪,相互邀請參加志工活動或會議,交流志工出版品、影片等資訊,積極進行雙方政府及民間在志願服務工作上的合作,讓志願服務跨越國界,建立兩國人民深厚情誼。
臺以志工合作暸解備忘錄簽署儀式合照。
克服困難 實現海外志工服務的想望
到海外獨立生活一段時日,是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易嘉恩從小的想望。為了實踐這個目標,大二那年她毅然決定休學一年,參與青年海外長期志工計畫,於2020年2月前往以色列南部ALEH機構分部Negev,這個以收容肢體障礙與多重障礙者並提供照護的單位服務。隻身前往以色列對易嘉恩來說不難,困難的是為當國際志工而休學,這個決定無法讓父母接受。但她不爭不吵,並且做足功課,用他人的國際志工經驗說服父母,讓父母理解這個決定在個人生涯中,並非一無所獲,漸漸取得父母認同。

易嘉恩在ALEH機構分部Negev服務半年的時間,除了協助機構內專業人員工作之外,也陪伴特教學生學習玩耍及為當地行動不便的居民服務。但即使抱著誠心貢獻的態度從事志工服務,易嘉恩也曾心有抗拒,她提到剛開始很不喜歡照顧一位居民Galia,因為Galia總是不明原因將盛滿的碗盤及杯子打落一地,噴濺她全身都是。易嘉恩知道生氣並無助狀況改善,於是在照護員的指示下,她開始學著觀察、理解及熟悉Galia的行為及需求表現,慢慢建立起信任的關係,最後甚至能夠發現Galia的可愛之處。易嘉恩表示,當自己用心關注居民時,看待居民的眼光不再只是需要被照顧的人,每天的服務不只是照顧人,而是與人互動,建立良好的關係,她說,「人們之間的互動與關係的建立不一定只能透過語言溝通,友善和尊敬的態度也能建立無國界的友誼。」
易嘉恩與其他國際志工朋友分享亞洲文化。
將海外志工服務經驗 化作激勵養分
2020這年,是COVID-19在全世界大行肆虐的一年,來自亞洲的易嘉恩承擔了較多的關注壓力,服務期間也因周遭有人確診而居家隔離了兩次。在人生地不熟的以色列,別說想以母語來解思鄉之情,在整批國際志工團員裡,只有她一位來自亞洲。在這樣的環境下,緊張、孤單的情緒皆曾出現於內心,但她感謝自己生性樂觀的性格,總能以正面、正向的觀點解讀所有事情,認為既然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那只好學習克服。易嘉恩笑說,當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們聚在一起聊天,交流各國的文化差異、生活觀點,她就像是亞洲代表,負責向大家介紹臺灣、亞洲國家的種種,是很獨特的體驗。

回到臺灣重返校園上課,這段長期海外志工的經歷,對易嘉恩來說像是一種鼓勵,當她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總會以海外服務生活的種種激勵自己,沒有什麼事情解決不了過不去。而實踐過自己一直想做的事,這個成果也讓自己更有自信、更果斷的去做未來想做的事。

從臺灣偏鄉服務走向國際志工服務
若說易嘉恩是海外志工服務新手,那林子祥便是國際志工老鳥,2019年跟隨臺北醫學大學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前往史瓦帝尼,是他第5次海外志工服務。林子祥在就讀牙醫系時經常隨著醫療服務社團前往臺灣偏鄉服務,大三那年,起心動念想看看國外如何處理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於是申請學校的海外志工服務隊,前往印度的藏人流亡社區,開啟長達一個月的暑假海外志工服務。

出發前就知道當地醫療環境及器材無法順利提供看牙需求,於是他們根據當地單位提供的資訊,進行各種演練與模擬,包括如何佈置出醫療環境、如何克服光線不足問題、如何進行檢查以及衛教等,甚至需要籌備募款活動,才有經費採購拋棄式器械帶到當地。其中最耗費時間的,是衛教資料的準備,除了要將中文教材翻譯成英文,以便與當地老師們溝通,為了直接跟當地學生溝通,也必須學習簡單西藏文。林子祥說,為了這一個月,他們在臺灣足足準備了半年。
南印度藏人區-在當地設置克難的牙科診療臺。
不間斷的海外志工服務 找回醫療工作初衷
畢業之後,林子祥幾乎以一年一次的頻率,接續去了外蒙古、尼泊爾、斯里蘭卡,以及史瓦帝尼。以牙醫師的身分隨隊出國參與志工服務,林子祥不再像學生時代需要做許多行前準備工作,需要的是在服務現場有更多機動性的應變能力。他回憶在史瓦帝尼參加三間學校社區義診,同時都發生電力不足的問題,只好在現場發揮各種創意,讓看牙服務能夠持續進行。問他以志工身分去了這麼多地方服務,對哪個國家印象最深刻,林子祥的答案給了需要換乘多種交通工具,單程開車要2-3小時以上才能到達服務地點的史瓦帝尼。他說起有次義診到下午三點時,有位還在候診的小朋友突然開始大哭,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孩子從學校走路回家需要將近3小時,因為擔心天黑前回不了家才讓孩子忍不住大哭。這是一個我們視為生活基本所需卻都不便的國度,但也因為在這種環境下,義診完孩子們對林子祥露出的微笑,才讓他備感溫暖。
史瓦帝尼-認真學刷牙的小朋友。
問林子祥為何願意一次又一次參與海外志工的服務,他思考後說,「為了找回從醫的初衷。」牙醫的工作中有很多相對簡單的治療項目,像是洗牙、補牙這些自己每天在做、被病人視為基本的事,但對海外偏鄉的學童、居民來說,這次義診中的洗牙、補牙,可能是近五年來才能遇到一次的治療機會。林子祥說,從當地孩童的神情反應,他感受到身為醫療人員被珍惜的感覺,覺得自己的能力被需要,而這也是他為從事牙醫工作再充電的機會。

走向世界,參與海外志工服務,放下富裕與便利的生活日常,用心感受當地居民的需求,探索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慣,不斷迎來的挑戰與不停調整自我的過程,都將成為國際志工生命中無可取代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