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照護,點滴都用心
-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
享新知
人氣(50)
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相繼成立特殊需求者牙科門診,特殊需求者牙科服務包含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這是很專業的領域,而這現象背後的推手,正來自於許多熱血醫療人員的投入與衛福部的積極推動,因為眾人的努力,身心障礙者的牙科醫療服務終於日漸周延、友善。
 
「醫師,不好意思,我的孩子第一次看牙,他很緊張,一直哭、一直在衝撞...」、「醫師,上次要來看牙醫,我的孩子竟然在路上就跳車了!」 在臺灣,特殊需求者牙科門診越來越普及,服務的身心障礙病人也越來越多,上述病人與家屬的反應,對於特殊需求者牙科醫師來說是司空見慣。

根據2016年至2018年的統計資料,我國特殊需求者各障礙類別之健保牙科就醫率約為35%,遠低於一般民眾的48%。身心障礙者屬於醫療高風險族群,其牙科醫療的處置常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或鎮靜麻醉,還要加上行為的溝通和輔助醫療,才能順利的完成複雜的診療程序;因此,布建身心障礙者無障礙之牙科醫療服務,建立核心醫院及基層醫療間的轉診機制、強化社福機構口腔健康照護,並落實牙醫師及相關照護人員的培訓,一直都是衛福部與牙醫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身心障礙族群看牙 需要更多協助
特殊需求者牙科的服務對象很多樣化,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簡稱嘉義基督教醫院)特殊需求牙科主任劉育嘉指出,「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是指提供特殊協助,讓病人可以順利維持口腔健康或取得口腔醫療的牙科學門,服務對象包括智能障礙、失智症等認知障礙族群、自閉症、恐懼症或發展遲緩等精神障礙族群、唐氏症、小胖威利症等遺傳疾病致使就醫障礙族群,或者腦性麻痺、脊隨損傷、車禍或中風等肢體障礙致使就醫困難等族群,並不是所有身心障礙民眾都需要接受特殊需求者牙科服務,而以上這些特殊需求者牙科服務對象在就醫、口腔健康維護方面常面臨很多困難,所以更需要專業的協助。

劉育嘉舉例,曾有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平常出門常出現失控行為,即使家人只是帶他去賣場買東西,這孩子都會突然跑掉。有一次,他的家長要帶他到醫院看牙齒,沒想到騎摩托車到半路,這孩子突然跳車逃跑,人就不見蹤影,把家長嚇壞了,所幸家長後來有找到孩子,由此可知,家長要帶這些孩子到醫院看牙相當困難,因此有的人蛀牙嚴重到臉都腫了才就醫,家長的照顧負擔也非常沉重,如果在孩子年紀很小、接受早療階段便定期接受口腔檢查,且熟悉潔牙流程,這種情況就會大幅好轉。

衛福部自2005年起開始推動「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網絡模式」、2008年辦理「身心障礙口腔健康五年計畫」與「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試辦計畫」,2011年起逐漸由臺大、部立雙和、臺中中山醫大、成大、高醫、宜蘭陽大、花蓮門諾等7家示範中心擴展至一般醫院;目前全國有30家醫院加入這項服務計畫,每週開設特殊需求門診200診以上,從2015年迄今,已培訓684名專業牙醫師與1635位醫護人員,服務逾24萬人7,000次以上。

另外,健保署自201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畫」,納入發展遲緩兒及失能老人為特殊醫療服務對象,全臺灣更有1000家牙醫診所加入;同時為了避免標籤化身心障礙族群,衛福部亦參考國際相關趨勢,將上述計畫之所有服務對象統稱為「特殊需求者」(Special need)。
重度腦麻的孩子若要出門,必須帶著呼吸器、抽痰機,對這些孩子來說,出門看牙更是一大挑戰。
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 日趨普及、細膩
整體來看,「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網絡模式」含括許多工作重點,包括為身心障礙等特殊需求者開設牙科特別門診、對於接受麻醉的病人進行追蹤管理與衛教宣導,並結合地方衛生局與牙醫師公會資源,同時為特殊需求者建置轉診網絡,提升特殊需求牙科醫療可近性,不只如此,像培訓特殊需求者醫療照護團隊、建立病人滿意度服務成效指標等,也都納入服務網絡範圍。在這項計畫當中,也鼓勵特殊需求醫療照護團隊外展至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並為服務對象提供口腔衛教與診療服務,讓這項牙科醫療服務更無遠弗屆,且讓更多特殊需求者、身心障礙族群可以受惠。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的孩子為唐寶寶(唐氏症),因此他在1994年孩子誕生後便與太太共同投身於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領域。他發現,許多身心障礙病童對周遭刺激十分敏感,必須先讓這些孩子孰悉醫療人員與整個治療流程,這需要耐心,也需要時間,光靠全身麻醉、鎮靜,幫助很有限,當改變作法,孩子的回應就會令人非常驚豔,其中有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平常都不說話,後來卻以流暢的文字敘述描述自己與黃明裕的「過招」歷程,從最初的排斥、抗拒到後來的心悅誠服,文字敘述生動而俏皮,看到這孩子的文章,黃明裕的內心滿是感動。
黃明裕為身心障礙族群治療口腔疾病時,除了專業,也秉持耐心、同理心,溫柔對待所有病人。
對於臺灣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與照護政策的推行,黃明裕醫師也觀察到,最近十幾年來,除了治療品質的提升,像目前特殊需求者牙科門診在分級醫療方面便做得十分成功。另外,像進入社會福利機構為服務對象進行口腔健康檢查與到宅牙科服務的推行等,都讓身心障礙病人得以在孰悉的地方接受牙科口腔照護,病人心情就會比較放鬆,醫師也較能精準掌握病人口腔健康情況。

不只如此,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目前衛福部對於12歲以下的身心障礙兒童,也提供每三個月一次的免費牙齒塗氟服務,在健保點數計算方面,也有獎勵措施,這對維持身心障礙兒童、幼童的口腔健康有很大的加分作用。此外,黃茂栓過去曾至日本參訪,當他看到日本的身心障礙族群少有蛀牙,便深感震撼,探究原因才了解,原來日本醫療團隊在孩子早療階段便展開牙科照護服務,所以才出現這樣的成果,現在臺灣的趨勢正與日本不謀而合。
黃茂栓(前排坐者)很早便投入特殊需求口腔醫學領域,對教學工作十分重視。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稱心口司)簡任技正陳少卿指出,為精進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服務及品質,衛福部獎助醫院提供難、罕、重、急之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並協同各縣(市)積極輔導轄區醫療機構,鼓勵開設身心障礙者牙科門診,共同發展結合社福、教育及醫療體系資源的網絡模式;今(2021)年的外展服務也將擴及老人福利機構、長照機構等,提供口腔衛教與檢查,未來將持續完善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網絡體系,並納入第二期國民口腔健康促進計畫辦理。

共同努力打造 友善、無障礙就醫環境
陳少卿也提醒,有關特殊需求者的口腔照護,超前部署是最重要的策略,平時就要重視日常的口腔衛生,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至少每三個月到牙科診所或醫院定期檢查、洗牙、塗氟,做好預防保健,不要讓蛀牙或牙周病形成嚴重問題後才去就醫。

黃茂栓認為,在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資源的推廣上,若能結合醫療、社工與里長等民政系統的力量,就能讓更多身障兒家長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並及早帶孩子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檢查。另外,劉育嘉希望有更多年輕醫師、專業人員加入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的行列,避免醫療團隊出現年齡斷層。

黃明裕則深深盼望自己服務身心障礙族群的腳步可以深入更多場域,從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到各個護理中心、長照機構等,而相關規定也能放寬,且更有彈性,讓醫療團隊能幫助更多有特殊需求、身心障礙的民眾維護口腔健康,並讓更多民眾了解相關資源的建置與運用。

如果您是特殊需求者的家屬請就近尋求醫療資源
衛生福利部獎助 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與一般醫院
中央健康保險署牙醫身心障礙服務計畫之院所
到宅牙醫醫療服務之院所

如果您是醫事人員
歡迎加入服務特殊需求者的行列,期待透過滿滿的感動與支持,共同實踐醫者的初心。
如果您是一般民眾
請同理並接納,一起建構特殊需求者的健康平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