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會陪你慢慢長大
-遲緩兒早療資源介紹
享新知
人氣(56)
許多人都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當兒童在6歲前出現疑似發展遲緩跡象,早期療育的介入便刻不容緩。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在2020年,約2萬6千多名發展遲緩兒童經通報、評估後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其中多數為6歲以下幼兒,這些孩子的生命也因此獲得了翻轉。
 
「哇...」在客廳中,不到5歲的張小妹爆出洪亮的哭聲,她與家人住在偏鄉地區,照顧她的阿嬤原本正忙著家務,此時只好趕緊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安撫她,不過張小妹因為發展遲緩,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當阿嬤誤解她的意思,她哭得更加激烈,而阿嬤平常需要賺錢貼補家用,還得照顧張小妹,常是蠟燭兩頭燒,遇到上述情況,更是束手無策。

衛生所的一場聊天 改變她的生命
直到有一次,阿嬤帶著張小妹到當地衛生所注射疫苗,遇到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簡稱早療協會)社工黃凱甄,事情才有了轉機。當時,黃凱甄向阿嬤瞭解張小妹的狀況,發現張小妹疑似有發展遲緩現象,便鼓勵衛生所護理師進行通報,經通報後,黃凱甄與早療團隊便開始為張小妹安排評估、到宅療育等服務,之後更進一步安排與竹山秀傳醫院外展醫師進行諮詢,並完成發展評估,以銜接竹山秀傳醫院的復健療育課程。

當時,早療協會安排教保老師與社工每週一次至張小妹家進行到宅服務,此後,張小妹在語言表達與各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像過去需要阿嬤餵飯,現在已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或者過去不喜歡穿拖鞋,目前她也不再排斥。此外,張小妹以前動輒用哭泣表達不滿的情況也明顯改善,對於張小妹的轉變,阿嬤十分欣慰。

在早療協會專業團隊的幫助下,張小妹在2020年6月進入當地國小學前特教班就讀,同年9月,早療協會連結小種籽圓夢獎學金,協助她穩定就學,現在張小妹的發展能力與同齡者的差距正逐步縮短。

到宅療育與社區療育服務 觸角無遠弗屆
黃凱甄長期服務偏鄉、山地地區的早療家庭,她說,當地不少家庭為經濟弱勢,因為家人忙於生計,無暇觀察小孩的發展狀況,因此容易忽視孩子發展遲緩的現象,加上有些區域交通不便、就醫路途遙遠,距離最近的醫療院所甚至需要開車一、兩小時才能到達,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發展遲緩兒童的評估與早療服務可能受到延誤,因此,儘早幫助這些遲緩兒家庭獲得相關資源的協助,便成為當務之急。

對於偏鄉、山地地區的發展遲緩兒童,到宅療育與社區療育服務就好像一串串鑰匙,為他們開啟了學習的大門。黃凱甄指出,到宅療育與社區療育服務讓早療服務更具便利性與可及性,以到宅療育服務為例,這項服務不僅可以節省發展遲緩兒童往返醫院的時間,孩子也可以在家中練習,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當早療專業團隊進入發展遲緩兒童家中,除了可以直接觀察居家生活環境與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情形,更可以提供家長親職技巧示範,讓家長藉由模仿與學習,進一步增進親子互動。不僅如此,早療專業團隊還可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的需求提出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並與發展遲緩兒童的家人及照顧者建立友好夥伴關係,同時以專業態度陪伴與支持發展遲緩兒童家庭。

談到社區療育服務,黃凱甄說,早療協會團隊會向偏鄉、山地的部落衛生所室、村辦公室或村里民集會所等租借場地,暫時做為社區療育服務據點,在展開服務之前,早療團隊會與當地村里長合作,鼓勵家長帶著孩子接受評估與早療服務,同時,早療團隊也會積極向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表達善意,並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當家長願意信任早療團隊,發展遲緩兒童才有機會獲得所需資源。

了解更多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暨個案管理服務網

孩子發展異狀 如何盡早察覺?
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簡稱社家署)所建置的「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暨個案管理服務網」資訊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9條定義,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未滿6歲兒童」。

家長、照顧者或許會疑惑,如何知道孩子有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建議,孩子出生後,家長與照顧者可以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健康署)出版的「兒童健康手冊」。「兒童健康手冊」不僅印有「兒童發展連續圖」可供參考,在2020年最新發行的版本中,更增列多項「發展警訊題」指標,並以紅字標記提醒家長哪些是兒童發展警訊,讓家長可以提高警覺。

舉例來說,像寶寶在4-5個月大的時候「俯臥時,會用兩隻前臂支撐將頭抬高至90度嗎?」或者「面對面時能持續注視人臉,表現出對人的興趣嗎?」等發展警訊題,都是觀察重點,當家長發現寶寶超過5個月大還做不到上述動作,建議儘快帶孩子尋求專業評估,以把握早期療育黃金期。此外,家長除了可以參考健康署所發行的「兒童健康手冊」,也可主動前往下載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按發展檢核表項目觀察自家寶寶的發展狀況。

陳慧如分析,嬰幼兒發展分為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與情緒行為等五大面向,雖然現在的早療資源多針對未滿六歲的兒童,但「三歲前是腦部發育黃金期」,對於發展遲緩的兒童來說,越早接受評估與早期療育,越為有利。像門診中曾遇到家長帶著四歲孩子接受評估,結果發現,孩子是全面性的發展遲緩,連一個句子都無法完整陳述,此時已錯過語言發展黃金期,若想追上同齡者,過程會較為辛苦,所幸經過密集早療課程的訓練,加上家長的耐心引導與陪伴,孩子發展遲緩的狀況大為改善,慢慢追上同齡標準,但孩子若能更及早接受早期療育的介入,孩子的進步將會更為顯著。

兒童發展評估 是首要之務
一旦發現孩子疑似發展遲緩,讓孩子接受專業評估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截至2021年1月18日,健康署已補助52家醫療機構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陳慧如解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不只提供評估服務,更重要的是評估孩子發展遲緩的可能病因,如此才能提供正確的早期療育方向。評估後,醫療人員會將評估結果彙整成「兒童評估綜合報告書」,再根據評估結果建議早期療育復健治療等計畫。

不只如此,評估中心人員也會根據遲緩兒需求進行教育、社政資源的整合,像小孩需要哪些幼兒園資源、心理輔導老師是否需要到校提供協助,或小學特教資源的銜接、社工對於家庭照顧狀況的評估等,也都是服務重點項目,藉由全方位的資源整合,遲緩兒才能真正得到幫助。
家長可參考新版兒童健康手冊中「兒童發展連續圖」及「發展警訊題」掌握孩童發展狀況。
事實上,兒童出現發展遲緩現象,背後可分為先天、後天與疾病因素。陳慧如在診間看到不少發展遲緩的孩子是後天因素造成。她表示,不少發展遲緩的孩子是環境刺激不足或引導方式不正確所導致。比方說,有些照顧者讓小孩長時間觀看手機、平板等3C影音,此時孩子只是盯著螢幕看,不會有互動,也不需要講話,因此雖然聽得懂影音內容,但口語表達能力卻十分薄弱,這種便屬於後天性的語言發展遲緩,必須要加強親子互動、環境刺激與口語互動訓練,小孩才能恢復正常語言能力,若家長常陪伴孩子讀書或閱讀繪本,並運用對話方式進行親子共讀,小孩的語言發展能力就會明顯進步。
透過對話方式的親子共讀,可提升孩童的專注力及語言發展能力。
疑似發展遲緩 要把握早療契機!
「孩子的生長只有一次,錯過實在很可惜!」黃凱甄指出,有些家長以為小孩發展遲緩,或者不會講話,長大後就會自行好轉,實際上,這樣的錯誤迷思會延誤早期療育契機,希望家長可以把握機會、善用資源,並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學習,讓每位遲緩兒都能在正向鼓勵的環境下逐步前進。

陳慧如也認為,遲緩兒很需要早療資源的協助,根據臨床觀察,不少遲緩兒在接受早療介入之後,進步幅度很大,他們的能力發展甚至迎頭趕上同齡孩童,當遲緩兒得到足夠的資源、刺激與支持,生命就能產生更多的契機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