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會陪你慢慢長大
-遲緩兒早療資源介紹
享新知
人氣(56)
許多人都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當兒童在6歲前出現疑似發展遲緩跡象,早期療育的介入便刻不容緩。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在2020年,約2萬6千多名發展遲緩兒童經通報、評估後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其中多數為6歲以下幼兒,這些孩子的生命也因此獲得了翻轉。
 
孩子發展異狀 如何盡早察覺?
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簡稱社家署)所建置的「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暨個案管理服務網」資訊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9條定義,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未滿6歲兒童」。

家長、照顧者或許會疑惑,如何知道孩子有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建議,孩子出生後,家長與照顧者可以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健康署)出版的「兒童健康手冊」。「兒童健康手冊」不僅印有「兒童發展連續圖」可供參考,在2020年最新發行的版本中,更增列多項「發展警訊題」指標,並以紅字標記提醒家長哪些是兒童發展警訊,讓家長可以提高警覺。

舉例來說,像寶寶在4-5個月大的時候「俯臥時,會用兩隻前臂支撐將頭抬高至90度嗎?」或者「面對面時能持續注視人臉,表現出對人的興趣嗎?」等發展警訊題,都是觀察重點,當家長發現寶寶超過5個月大還做不到上述動作,建議儘快帶孩子尋求專業評估,以把握早期療育黃金期。此外,家長除了可以參考健康署所發行的「兒童健康手冊」,也可主動前往下載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按發展檢核表項目觀察自家寶寶的發展狀況。

陳慧如分析,嬰幼兒發展分為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與情緒行為等五大面向,雖然現在的早療資源多針對未滿六歲的兒童,但「三歲前是腦部發育黃金期」,對於發展遲緩的兒童來說,越早接受評估與早期療育,越為有利。像門診中曾遇到家長帶著四歲孩子接受評估,結果發現,孩子是全面性的發展遲緩,連一個句子都無法完整陳述,此時已錯過語言發展黃金期,若想追上同齡者,過程會較為辛苦,所幸經過密集早療課程的訓練,加上家長的耐心引導與陪伴,孩子發展遲緩的狀況大為改善,慢慢追上同齡標準,但孩子若能更及早接受早期療育的介入,孩子的進步將會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