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余幸司專訪
秉持全人醫療理念,打造科技防疫里程碑
繪人文
人氣(97)
2015年,臺灣登革熱疫情嚴峻,病例達4萬多例,時任國家衛生研究院代理院長的余幸司運用「科技防疫」創新思維,領導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國衛院)研究團隊與中央、地方政府合力扭轉情勢,終於轉危為安,因為這項成就,余幸司榮獲第29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殊榮,在臺灣防疫史上,立下新的里程碑。
 
余幸司回憶道,在那段時間,常需要南北奔波與中央、地方政府官員及跨領域的專家學者開會,也必須親赴登革熱疫區觀察,所幸在集思廣益下,決定運用最新智慧化病媒蚊誘卵桶科技,搭配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科技,擬定縝密「科技防疫」策略,才讓登革熱疫情出現轉機。

「新的方法是運用4D思維。」余幸司表示,4D思惟是指傳統3D環境因素,加上時間軸的概念,也就是結合GIS(地理資訊系統)、數學演算與大數據資訊,了解過去、現在的疫情演變趨勢,並進一步研判未來疫情擴散方向,如氣象預報般,對疫情演變做出精準預測,才能防患未然。

同時,病媒蚊誘卵桶科技也在這段時間有了突破性進展,民間企業與國衛院合作新研發的病媒蚊誘卵桶結合Wi-Fi科技,對防疫工作更增添不少助力。當病媒蚊進入誘卵桶,除了可以執行數量統計,感應器能夠可馬上判別是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甚至也能偵測蚊蟲身上是否帶有登革熱病毒,所有資料即時透過Wi-Fi,上傳雲端資料庫,彙整至GIS系統,再輔以數學演算、大數據分析,防疫人員便能即時監測疫情變化,且根據GIS資訊擬定精準防治策略,登革熱病媒蚊防治也就不再如亂槍打鳥。

在這場「國家級」的登革熱戰役中,余幸司來回穿針引線、溝通協調,與政府、學者、民間產業團隊不眠不休地付出,終於讓登革熱疫情趨於緩和,隔年(2016年),登革熱病例數由原本的4萬多例陡降至700餘例,這項成就吸引越南巴斯德研究所的關注,派員來臺尋求合作契機,過去有豐富防疫經驗的新加坡也來臺觀摩、學習科技防疫概念,提及此事,余幸司備感欣慰。

全人醫療觀點 帶來創新視野
在投入登革熱防治工作之前,余幸司曾擔任高雄醫學大學皮膚學科主任暨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皮膚學科主任與高雄醫學大學校長等要職,長年耕耘皮膚科診療與醫學教育的他,不僅對病灶、病人病史有很細微的觀察,也將「全人醫療」的觀念應用於皮膚科診療。